传统汽车不具备的特点
据鑫知网了解 关于智能汽车的应用,首当其中,就是时下最火热的自动驾驶。 一辆自动驾驶的车辆应该像一个人类,需要有眼睛、耳朵、大脑以及手和脚。 眼睛就是传感器,它包括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的检测(如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以及激光测距系统、红外摄像技术,还有雷达(激光、厘米波、毫米波、超声波)的运用,多种感知硬件结合,用于车辆监测道路环境。 耳朵就是物联网络,包括各种车载通信技术(GPS、DSRC、34G/5G),以及基于此而建立的智能汽车之间协调行驶必须的技术、车路协调通信技术,高精地图也包括在内等。基于这些功能,可以提前预知前方堵车、事故等,并及时改变行驶路线。 大脑就是芯片控制器,从眼睛和耳朵收集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快速算法处理,并给出相应的反应操作,对车辆发出指令。同时大脑里还存有信息资料库(或是存储在云端),包括道路情况以及各种服务设施等。

一台轮式移动机器人。
手和脚就是车辆控制系统,它根据大脑做出的判断,对车辆行驶做出横向与纵向的控制操作,实现自动驾驶。它受命于大脑,对大脑发出的指令能做到有效快速地执行。你甚至可以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视为一台轮式移动机器人。 把它们联合起来,眼睛(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探测到前方出现障碍物,或是耳朵听见周围的物流单元的情况,就会向大脑(芯片及中央控制器)传输信号,大脑根据信号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通过、绕道、减速或紧急制动和停车,并选取最佳方案,然后发布电信号指令,指示汽车的手脚(车辆控制器)进行停车、后退或减速。 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车载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互联网等之间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继而实现预防前碰撞、车道偏离预警、车距检测预警、超速提醒等安全保护功能,降低交通事故率。 在此之前,驾驶员驾车可视为对一个多输入、多输出,且输入输出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多干扰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过程—— 驾驶员既要接受环境如道路、拥挤、方向、行人等的信息,还要感受汽车如车速、侧向偏移、横摆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后经过判断、分析和决策,并与自己的驾驶经验相比较,确定出应该做的操纵动作,最后由身体、手、脚等来完成操纵车辆的动作。因此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 一旦出现驾驶员长时间驾车、疲劳驾车、判断失误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