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图像
据鑫 知 网了解 3D图像呈现需要传输大量数据,所以要想进行3D技术的升级,就必须在进行数据压缩方面的技术相当先进。传统的3D图像编码基本是将左侧传输通道作为数据的基本层,而右侧传输通道作为左侧通道的辅助层。欧洲的ATTEST系统框架在进行3D图像数据传输时所采用的是单通道视频数据传输,同时配合相应深度数据的3D立体视频格式。通过将深度视频数据进行超轻压缩,从而起到减少数据量的效果,同时视频数据主要使用单通道进行传输。Orbi以及Interview在进行深度编码是所使用的编码码率分别是各自进行单通道编码时码率的6.2%和3.5%。这种3D立体图像呈现终端的编码方式适合传统的裸眼3D显示技术,它们的成像原理基本都是左右眼分别接受传输过来的图像信息,然后在大脑中形成立体图形,所以只需要两个通道即可传输视频数据
裸眼3D 视频显示
想实现裸眼3D 视频显示,所需要输出的数据量更加庞大,传统的显示终端编码方式理论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在裸眼3D显示方面较为成功的就是基于视差的立体视频终端编码方法。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首先对左眼所要接收的图像信息进行H.264标准编码,然后将编码过得左眼接收图像和右眼接收图像进行比对,进行视觉估计得到相应的视觉差别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H.264编码;将最终产生的左眼数据码流和视差数据码流通过传输通道送至解码端,进行解码操作得出经过编码后的左眼视图以及编码后的视差视图,根据这些信息得出右眼视图数据以及其他的六个视点的数据信息,并最终整合所有数据在裸眼3D立体显示器上进行显示。这种显示终端编码方式也在一些实际的显示器中应用,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屏幕会出现闪烁,这是显示器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不同大小的屏幕,不同的显示环境均会造成闪烁的强度以及频率不同;因为DLP屏幕前的光栅在周期性的移动,很容易在观众的某个区域产生与原来画面像素不同的像素,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彩虹效应,在裸眼3D显示器中也会存在。这些问题想要彻底消除是非常困难的,相关技术还均处在研究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