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被列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我国积极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自 2016 年虚拟现实被列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互联网+等多项国家政策文件以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出台指导政策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国务院从十三五规划开始把虚拟现实视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将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列入“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2020 年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虚拟现实在文化旅游、教育宣传、商贸会展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 2021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VR/AR 产业列为未来五年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工信部在 2018 年12 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核心技术、产品供给、行业应用、平台建设、标准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重点任务。在 2020 年 2 月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复工复产中的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同年 3 月出台的《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 国家发改委在“互联网+”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中,提出建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创新平台,促进虚拟现实在互联网医疗救治等领域的应用。在2019 年将虚拟现实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同年 12 月联合教育部、民政部、商务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的意见 》,提出支持引导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产品和服务研发,培育壮大社会服务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2020 年《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信息产品,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科技部在“十三五”中将虚拟现实列入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医疗器械、中医药科技、技术标准科技等领域的创新规划中,并联合中宣部于 2019 年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包括 VR/AR 虚拟制作在内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高端文化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 文化和旅游部 2016 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做为游戏游艺设备创新的重要支撑,2020 年底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把加快推进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列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工作,在 2018 年《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中提出为结合 5G 技术发展,将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同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增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至 2020 年已有七十余所高职院校开设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在 2019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可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不宜现场操作的实验。
我国各部委虚拟现实领域相关政策
各地政府积极推进本地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自 2018 年底工信部出台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后,各地随之出台适配本地情况的扶持政策,比之 2016 年产业元年的概念热潮,此轮地方产业政策聚焦终端设备规模上量、优质内容制作聚合、行业应用落地实践、云控网联平台支撑推广、融合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等更加切实的产业问题。综合各地现状,虚拟现实发展情况可大致归纳为 ICT 优势、特色领域以及政策驱动多类。其中,北上广深等优势型城市具备较为完整成熟的ICT 产业链条,专利持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投融资事件相对活跃。